經過長時間的觀察,
我大概摸索出一個可以網路可行的行業,
我們現在有很多管道可以從網路買東西,
像是博客來,奇摩購物、拍賣,亞馬遜,露天拍賣,
其實就跟我們網誌很像,
BLOGGER、部落格、無名小站、痞克幫、微博等等,
他有很多可以選擇的項目,
所以產生比價網,用來比較各家產品的售價,
這是價格,
我們可以思考更多東西,
來幫助網路的銜接與人們想要的東西更接近,
當資料更多的時候,
整合、尋找、歸納,變成超級重要的東西,
這是我上序列分析時老師給我一個相當重要的東西,
顯然在我們生科的領域中也遇到類似的問題,
這樣的點子在這裡說真的是很愚蠢的事情,
我在這裡只做個思路引導,
只談到這邊了。
-------------------------------------------------------------------------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鬼點子】馬英九談話 我談救災
今天聽了總統說的東西,以及相關的新聞報導,
確信一件事情,周美青比較了解民情,也很了解馬英九的為人,
災情這段時間在觀察下來,
我覺得救災本來就很難講,只要遇到,做政治官員是難免,
雖然馬英九有時聽到很刺耳的話,會讓我很生氣,
但對於馬英九的某些決策態度抱持肯定,但該罵得還是要罵...
這裡要提出幾個屬於我對這風災判斷的觀點,
我覺得總統太過低調!怎麼說?其實總統該做的都有做,只是都在默默中進行,
各位可以想想...假設我是總統,遇到這問題應該怎麼辦?
我思考過後,會決定下達緊急命令,直接請災變中心立即畫出上受創區域,
派遣軍力設施到鄰近地區待命,並且成立相關救援設施設備物資,以及安置場所。
隔天取得大略災情狀況評估,接受外援,並提出實際需求為何,並請求國外技術性救援協助。
我會希望能請求google幫台灣重新拍攝空照圖,儘速畫出土石移動以及淹沒的問題,
並且帶入過去戶口查證時的地圖位置,抓出大略的住戶位置,以了解受災狀況,
我覺得至少總統在災情發生後要先做這兩道命令下去,並且要立即上新聞通知大家,
這時候不應該低調的跑救災中心或是跑下鄉去,容易造成體力和執行能力的兩頭空,
這點應該是總統這是救災比較慢的原因!
一般都是會利用災後黃金72小時進行救援,
這點我跟總統的觀點一樣,
畢竟颱風並不是地震,颱風會因為後續的大雨影響救援行動,
會造成救難隊伍一定的損失,
所以要在做分工,雨小的時候,一部分是搶救看得見的災民,
一方面派遣偵測飛機在災區附近做拍照蒐集資料,以及四周區域的探索,
再來是聯絡附近鄉民的意見,了解在這地區近年來土石的變化,以及可能開通的路線,
以及附近部落的相關位置,做搶通路線的前準備,
就多少算多少,這點就是每個政治官員一定要面臨的問題,
畢竟救災的人員有限,
我個人的看法是應該利用當地居民立即訓練一些基本的急救和基本觀念,
讓居民能從事基礎後勤的工作,調整專業人員到前線做比較有價值的事情!
這樣才可以做到有效的人員利用。
另外就是物資以及環境清理消毒問題,
像是住、吃、喝這三部份也要在這三天內在災區鄰近地區成立,
這部份就可以利用我說得方式,讓當地居民能投入救災工作,快速在附近完成,
一般物資會在3~4天後開始陸陸續續進入災區,至少要達到可以處理這些物資的能力,
這樣的概念,應該是在風災要開始的時候就要擬定!
這是絕對重要的!而不是真正開始後才瘋狂開會~無益處!
災後要討論的部份
下令成立一個緊急行政部門,立即擬出後續救助金配給,
身份辨認,證件重辦,工作安置等相關細項。
但是要處理的部份應該是要化繁為簡,能夠讓相關救援機構能直接利用相關救援設備。
因為這部份會很繁瑣,就算是已經下達命令,
真正擬出策略也都要等到五天以後才有辦法到各地幫助。
這應該是比要後續的問題,畢竟都要到人們安置之後,才會一個一個去確認~
但身為政治官,必須要提前思考這問題!
以上是我對於總統和官僚在黃金三天應當要做的立即命令!
這部份是比較不會受到連日大雨的影響可以做的事情!
至少要讓受災附近居民進入狀況,才能讓災民得到實質上的協助!
---------------------------------------
三天後,總統要要求官員在兩~三天內取得所有的配套措施,
並且開始在廣告和新聞上播放,這部份絕對不能低調!
要讓人民知道我要幫助,要找誰,我要被救助,我要找誰,
甚至可以到我該做些什麼?我可以做什麼的細項出來,
這樣是最好的!
並且在任何通訊上打出人才需求,
這點我覺得阿基師說得很好!
能夠到災區煮大鍋菜~讓每個人心裡面暖暖的,
災區需要什麼樣的人,透過廣播徵才~
才能得到立即的幫助!
網路這種東西真的很好用,但要會用呀~紙上談兵不夠了!
看是透過網路上傳災區照片,提供受災區域,
這是很立即的,不管版面怎樣,這應該開專區上傳!
然後像yahoo一樣貼在首頁上,讓大家知道狀況!
當然這是建議,我覺得拉~上面幾件事情定調後,
總統在第三天第四天到災區看才是正確的,
被說是做樣子也好...,至少要讓大家知道總統在意這件事情。
-----------------------------------------
後期的重建目前看沒有太多問題,但就我的觀點來討論,
應該要派遣地質、土木、生態、建築、物理...等等等的學者做為期半個月以上的調查,
擬出重建位置以及可能的防洪計畫,開始做最根本的治水工程開始,
台灣地質特殊,河川本身就很湍急,加上年雨量大,
土石流或是山洪爆發...其實不足為奇,
所以要有的應應方法要有,該遷就遷,該徹就徹,
既然要重新建立新家園~,就要讓這家園更安全,更有保障,
沒錯!本來人就沒辦法敵過天然災害,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避開這些危險的地區,
不該建的地方不蓋房子,適時保留河川一個緩衝的地區,
我覺得是後期重建的長久之策,這時的災民可以加入工作行列,
做農耕自給也好,幫忙學者調查也好,蓋房子也好,找工作也好,
透過重新取得的證件,有土地的則讓政府重新幫土地畫位重建,
像在這部份就有必要成立一個學術以及政府、民間溝通的單位,
學術單位有必要把觀測到的評估結果,以清楚的方式讓政府和鄉民了解,
說過去的治水差,到底差在哪裡?有沒有可以避免的方式,或是改良的辦法,
這也是我在上一篇所說得,要讓科技、政治達到共識,
取得具專業,而且具執行力的答案,
如果不希望在下次風災又在想破頭要如何避免被媒體挨的滿頭包,
就要從這部來,我相信台灣學術單位有這能力,
只是政府把學術單位的建言當耳邊風,
因為缺乏立即的實質效應,以及不符合社會發展,
但這我相信是最根本的方式,不管困難不困難,都應該要做的!
也是目前我推論最正確的方式!
提供各位參考~
確信一件事情,周美青比較了解民情,也很了解馬英九的為人,
災情這段時間在觀察下來,
我覺得救災本來就很難講,只要遇到,做政治官員是難免,
雖然馬英九有時聽到很刺耳的話,會讓我很生氣,
但對於馬英九的某些決策態度抱持肯定,但該罵得還是要罵...
這裡要提出幾個屬於我對這風災判斷的觀點,
我覺得總統太過低調!怎麼說?其實總統該做的都有做,只是都在默默中進行,
各位可以想想...假設我是總統,遇到這問題應該怎麼辦?
我思考過後,會決定下達緊急命令,直接請災變中心立即畫出上受創區域,
派遣軍力設施到鄰近地區待命,並且成立相關救援設施設備物資,以及安置場所。
隔天取得大略災情狀況評估,接受外援,並提出實際需求為何,並請求國外技術性救援協助。
我會希望能請求google幫台灣重新拍攝空照圖,儘速畫出土石移動以及淹沒的問題,
並且帶入過去戶口查證時的地圖位置,抓出大略的住戶位置,以了解受災狀況,
我覺得至少總統在災情發生後要先做這兩道命令下去,並且要立即上新聞通知大家,
這時候不應該低調的跑救災中心或是跑下鄉去,容易造成體力和執行能力的兩頭空,
這點應該是總統這是救災比較慢的原因!
一般都是會利用災後黃金72小時進行救援,
這點我跟總統的觀點一樣,
畢竟颱風並不是地震,颱風會因為後續的大雨影響救援行動,
會造成救難隊伍一定的損失,
所以要在做分工,雨小的時候,一部分是搶救看得見的災民,
一方面派遣偵測飛機在災區附近做拍照蒐集資料,以及四周區域的探索,
再來是聯絡附近鄉民的意見,了解在這地區近年來土石的變化,以及可能開通的路線,
以及附近部落的相關位置,做搶通路線的前準備,
就多少算多少,這點就是每個政治官員一定要面臨的問題,
畢竟救災的人員有限,
我個人的看法是應該利用當地居民立即訓練一些基本的急救和基本觀念,
讓居民能從事基礎後勤的工作,調整專業人員到前線做比較有價值的事情!
這樣才可以做到有效的人員利用。
另外就是物資以及環境清理消毒問題,
像是住、吃、喝這三部份也要在這三天內在災區鄰近地區成立,
這部份就可以利用我說得方式,讓當地居民能投入救災工作,快速在附近完成,
一般物資會在3~4天後開始陸陸續續進入災區,至少要達到可以處理這些物資的能力,
這樣的概念,應該是在風災要開始的時候就要擬定!
這是絕對重要的!而不是真正開始後才瘋狂開會~無益處!
災後要討論的部份
下令成立一個緊急行政部門,立即擬出後續救助金配給,
身份辨認,證件重辦,工作安置等相關細項。
但是要處理的部份應該是要化繁為簡,能夠讓相關救援機構能直接利用相關救援設備。
因為這部份會很繁瑣,就算是已經下達命令,
真正擬出策略也都要等到五天以後才有辦法到各地幫助。
這應該是比要後續的問題,畢竟都要到人們安置之後,才會一個一個去確認~
但身為政治官,必須要提前思考這問題!
以上是我對於總統和官僚在黃金三天應當要做的立即命令!
這部份是比較不會受到連日大雨的影響可以做的事情!
至少要讓受災附近居民進入狀況,才能讓災民得到實質上的協助!
---------------------------------------
三天後,總統要要求官員在兩~三天內取得所有的配套措施,
並且開始在廣告和新聞上播放,這部份絕對不能低調!
要讓人民知道我要幫助,要找誰,我要被救助,我要找誰,
甚至可以到我該做些什麼?我可以做什麼的細項出來,
這樣是最好的!
並且在任何通訊上打出人才需求,
這點我覺得阿基師說得很好!
能夠到災區煮大鍋菜~讓每個人心裡面暖暖的,
災區需要什麼樣的人,透過廣播徵才~
才能得到立即的幫助!
網路這種東西真的很好用,但要會用呀~紙上談兵不夠了!
看是透過網路上傳災區照片,提供受災區域,
這是很立即的,不管版面怎樣,這應該開專區上傳!
然後像yahoo一樣貼在首頁上,讓大家知道狀況!
當然這是建議,我覺得拉~上面幾件事情定調後,
總統在第三天第四天到災區看才是正確的,
被說是做樣子也好...,至少要讓大家知道總統在意這件事情。
-----------------------------------------
後期的重建目前看沒有太多問題,但就我的觀點來討論,
應該要派遣地質、土木、生態、建築、物理...等等等的學者做為期半個月以上的調查,
擬出重建位置以及可能的防洪計畫,開始做最根本的治水工程開始,
台灣地質特殊,河川本身就很湍急,加上年雨量大,
土石流或是山洪爆發...其實不足為奇,
所以要有的應應方法要有,該遷就遷,該徹就徹,
既然要重新建立新家園~,就要讓這家園更安全,更有保障,
沒錯!本來人就沒辦法敵過天然災害,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避開這些危險的地區,
不該建的地方不蓋房子,適時保留河川一個緩衝的地區,
我覺得是後期重建的長久之策,這時的災民可以加入工作行列,
做農耕自給也好,幫忙學者調查也好,蓋房子也好,找工作也好,
透過重新取得的證件,有土地的則讓政府重新幫土地畫位重建,
像在這部份就有必要成立一個學術以及政府、民間溝通的單位,
學術單位有必要把觀測到的評估結果,以清楚的方式讓政府和鄉民了解,
說過去的治水差,到底差在哪裡?有沒有可以避免的方式,或是改良的辦法,
這也是我在上一篇所說得,要讓科技、政治達到共識,
取得具專業,而且具執行力的答案,
如果不希望在下次風災又在想破頭要如何避免被媒體挨的滿頭包,
就要從這部來,我相信台灣學術單位有這能力,
只是政府把學術單位的建言當耳邊風,
因為缺乏立即的實質效應,以及不符合社會發展,
但這我相信是最根本的方式,不管困難不困難,都應該要做的!
也是目前我推論最正確的方式!
提供各位參考~
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鬼點子】轉型的唱片行
唱片行要轉型了
怎麼轉
看見一家一家唱片行一直倒閉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除了去搶購1元唱片
轉售給二手商店,賺取十倍暴利外
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這樣的產業呢?
首先,我們要先思考目前唱片的優勢!
1.音質好,比起數位的音樂來說,CD的音質仍舊有他一定的水準
2.偶像會用這個當成他賺錢簽唱會的簽名版
3.唱片行提供聽cd的機會,並且提供一個交流場所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但目前面臨到下面的問題
1.因為荷包緊縮,不願有人買正版
2.mp3的出現,使得cd不像過去那麼受用,而且買了cd仍要轉成mp3,相較於直接下載的音樂,麻煩!
3.尋找cd的時間要花很長,常常沒辦法找到自己想要的音樂,就算有,也可能需要調貨
4.網路發達,從網路上直接取得音樂比去唱片行容易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以現在體系的唱片行遲早都會倒閉,而販售唱片的工作將轉為網路化,以及推車式的小攤販
唱片業偏向以複合式的模式生存,除了提供視聽外,也給予茶水,點心使用
甚至轉戰二手市場...
解決方式~
1.燒錄的技術做改良,錄音品質提高,包裝模式也可以改良,節省製作成本
2.整合所有唱片行的部門,作為各唱片行的轉手仲介,減少因為唱片銷售不佳,而有存貨
轉手太久而導致唱片毀損
3.網路結合,在CD包裝上編註數位條碼於包裝盒側面,透過電腦排版
完整呈現在CD架上的CD型錄,並提供秒數試聽
4.設置拷貝級數限制,以及複製的新型格式,除了提供高品質的音效外
也限制只能由CD複製出來,數位檔案要複製需要CD盤上的密碼認可
5.
怎麼轉
看見一家一家唱片行一直倒閉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除了去搶購1元唱片
轉售給二手商店,賺取十倍暴利外
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這樣的產業呢?
首先,我們要先思考目前唱片的優勢!
1.音質好,比起數位的音樂來說,CD的音質仍舊有他一定的水準
2.偶像會用這個當成他賺錢簽唱會的簽名版
3.唱片行提供聽cd的機會,並且提供一個交流場所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但目前面臨到下面的問題
1.因為荷包緊縮,不願有人買正版
2.mp3的出現,使得cd不像過去那麼受用,而且買了cd仍要轉成mp3,相較於直接下載的音樂,麻煩!
3.尋找cd的時間要花很長,常常沒辦法找到自己想要的音樂,就算有,也可能需要調貨
4.網路發達,從網路上直接取得音樂比去唱片行容易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以現在體系的唱片行遲早都會倒閉,而販售唱片的工作將轉為網路化,以及推車式的小攤販
唱片業偏向以複合式的模式生存,除了提供視聽外,也給予茶水,點心使用
甚至轉戰二手市場...
解決方式~
1.燒錄的技術做改良,錄音品質提高,包裝模式也可以改良,節省製作成本
2.整合所有唱片行的部門,作為各唱片行的轉手仲介,減少因為唱片銷售不佳,而有存貨
轉手太久而導致唱片毀損
3.網路結合,在CD包裝上編註數位條碼於包裝盒側面,透過電腦排版
完整呈現在CD架上的CD型錄,並提供秒數試聽
4.設置拷貝級數限制,以及複製的新型格式,除了提供高品質的音效外
也限制只能由CD複製出來,數位檔案要複製需要CD盤上的密碼認可
5.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鬼點子】聽客組織
如同過去春秋時代的養士一樣
蒐集只有想法沒有作法的人
或是有作法沒有想法的人
依照自己的能力,自己寫上進入這組織所要給你的錢錢
做一系列的思想交流
交流的過程,提供這兩類的人交換的機會
作為一個研發理論為主的思想中心
同時可以利用這樣的思想作為商業用途
蒐集只有想法沒有作法的人
或是有作法沒有想法的人
依照自己的能力,自己寫上進入這組織所要給你的錢錢
做一系列的思想交流
交流的過程,提供這兩類的人交換的機會
作為一個研發理論為主的思想中心
同時可以利用這樣的思想作為商業用途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鬼點子】水位差發電~ MAX
為了使這世界更加美好,我想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方案
這靈感來自於巴拿馬運河
利用兩個大洋之間的水位差
來完成這項重大的任務
首先,先觀察台灣東西岸在同一時間的潮汐位置
找出相對的潮汐位置,例如西邊的彰化是退潮
而花蓮是漲潮之類的,接著有趣的來了
我們可以挖一條水道,直接貫穿台灣
由於水位差的關係,所以,當台灣海峽漲潮時,水便會移動往太平洋
太平洋漲潮時,則會移動到台灣海峽
另外還有ㄧ種可能
就是太平洋水位可能永遠高於台灣海峽
所以水永遠會往台灣海峽移動
不管怎樣
我們可以在這條水道上,裝設水力發電機
這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天天都有電用啦!
好了
現在來看我的抽象圖吧!

利用水位差的概念,產生動力,再加以利用,這次的對象就是台灣海峽和太平洋

利用水位差,挖條貫穿東西向的管線,使太平洋的水日以繼夜的衝向台灣海峽

在挖好的管線上,可以架設像是水力發電站,蒐集到變電所中,傳到其他的地方,便可以做利用了
這靈感來自於巴拿馬運河
利用兩個大洋之間的水位差
來完成這項重大的任務
首先,先觀察台灣東西岸在同一時間的潮汐位置
找出相對的潮汐位置,例如西邊的彰化是退潮
而花蓮是漲潮之類的,接著有趣的來了
我們可以挖一條水道,直接貫穿台灣
由於水位差的關係,所以,當台灣海峽漲潮時,水便會移動往太平洋
太平洋漲潮時,則會移動到台灣海峽
另外還有ㄧ種可能
就是太平洋水位可能永遠高於台灣海峽
所以水永遠會往台灣海峽移動
不管怎樣
我們可以在這條水道上,裝設水力發電機
這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天天都有電用啦!
好了
現在來看我的抽象圖吧!

利用水位差的概念,產生動力,再加以利用,這次的對象就是台灣海峽和太平洋

利用水位差,挖條貫穿東西向的管線,使太平洋的水日以繼夜的衝向台灣海峽

在挖好的管線上,可以架設像是水力發電站,蒐集到變電所中,傳到其他的地方,便可以做利用了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鬼點子】梯田防洪計畫-更新版
引導資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5/35/md1n.html 閱讀資料-別懷疑 台灣正處在生態危機倒數時刻
http://www.fordecotaiwan.com.tw/ 第八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前言
看完了網址的資料,我覺得生態的維護相當的重要,在此也要感謝這企業家能提供這樣的機會,想了想過去我在登山社的生活,讓我最注意到的就是在山上有如台階般的梯田。梯田,可以說是壯觀的人造景觀之一,早在史前時代,人們便利用這樣切入山坡地產生平原的方式來耕作農作物,這樣的美景固然令人垂涎,但在我欣賞著壯麗的景色時,一方面也在思索,建造了梯田對於整個山坡地造成的影響,所以藉由這次的報告,一解對於梯田的一些疑問。
台灣的山區梯田就我所見分有兩種,一種是一條接著一條的茶葉梯田,而另一種則是可以像雲南元陽素有”通往天堂的階梯”的水稻梯田(資料一);兩種作物的共同因素都是人們要從這作物中獲取利益、生活所需的食糧而種植,這兩種梯田的區分大致可粗略的分成下表:
海拔 含水量
茶園梯田 高 低
水稻梯田 低 高
對於這兩類梯田,我會先提出的問題,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梯田的水土保持性,這問題一直困擾我有一段時間,梯田到底是破壞或增加水土保持性?台灣在山坡地的利用上,將山地分成宜農牧地、宜林地、加強保育地(註一),凡是在宜林地或加強保育地的山坡地上,從事農、漁、牧業的墾殖、經營或使用,都屬於超限利用。其他濫建、濫葬及開挖整地等開發使用,是違規行為,雖然不屬於「山坡地超限利用」的範疇,但是仍應依水土保持法及相關法規處罰(引一)。從這個角度來看,梯田等在山上的建設都極有可能是超限利用,因為梯田在建造的過程需要清除森林、整平山地,固然降低了水土保持的效果;但是,假設我是在一片寸草不生的地方建設梯田呢?
一想到寸草不生的地方,若是在台灣,我一定會想到泥流,也就是土石流,因為新聞報導的關係,土石流是一種水與泥砂、土石充分混和而成之流動體,外型與一般常見之混凝土砂漿極為相似,因此又被喻成「天然預拌混凝土」。土石流大多發生於山區野溪中,沿溪谷奔瀉而下,由於不斷吞噬兩岸鬆動土石,再加上本身強大的衝擊力,將對溪流兩岸與下游居民造成重大災害。(引二)
近年發生了幾次的土石流,讓大家開始正視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是早期台灣肆無忌憚的開墾;造成現在的結果,這也是相關單位相當頭大的問題,首先我要先針對大多數會造成土石流以及土壤流失原因做了解,土石流形成必須要滿足一些基本條件,如下:
1.充足的水:一般情形累積雨量150mm以上或降雨強度40mm/hr以上。
2.足夠的堆積物:邊坡裸露、破碎、岩屑堆積等豐富而鬆散的土石。
3.有效的溪床坡度:一般情形發生區通常坡度 15°~30° (輸送區通常坡度10°~20°,堆積區通常坡度 2°~10°) (引三)
台灣屬於地震帶,山高狹長,本身就比較脆弱,所以只要經過像豪雨、颱風的加持下,溪流的沖刷自然是不言而喻,加上過去台灣對於缺乏水土保持的概念,過量的開發山坡地,使得原有的森林植披成了磚瓦,減少了樹冠層抵擋強大豪雨,和根部抓住土壤的能力,這些條件加一加,台灣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土石流製造機”。
就一般而言,能滿足上述的條件,就很容易發生土石流;那如果我能夠讓這些形成的因素消失呢?如果我能夠讓這些因素排除,是不是就可以不讓土石流發生呢?想想這三個因素,坡度,如果我可以给與一個比較平坦的坡度呢?堆積物,我可以排除嗎?累積雨量150mm以上或降雨強度40mm/hr以上,我可以做干擾、排除嗎?以上種種的可能的累積,從腦中出現的影像就是 – 梯田。
梯田優勢
單就水稻梯田,可以列出下列對於水土保持上的助益:
1.蓄水機能:具有將雨水引進灌溉水路,不讓其立刻流失之蓄水功能。
2.調洪機能:梯田多座落於集水區上游,對於降低暴雨洪峰具有一定之功能。
3.防止土壤侵蝕機能:梯田一但棄耕乏人照料,將會逐漸毀損崩塌而引起土壤侵蝕。(引四)
而山地的梯田可以提供以下的優點:
1.改變山地坡度:增加保土、保水性,減少因為大量水沖刷而減少的土壤。
2.梯田壁設計傾斜:可以減少土壤因為修成水平時,在垂直面的脆弱部份,產生的落差能給予暴洪緩衝,降低沖刷強度。
3.排水設施:耕作區所挖的壕溝,利用等高差,有效的將水分流至其他地區。
4.樹冠層:樹冠曾能阻擋與是強度,減少豪大雨對土壤的沖刷。(引五)
產生的爭議與解套方案
綜合以上幾點,梯田將很陡的山坡削成階梯狀,而平坦的種植面能有如防波堤般的阻擋水分或泥沙的移動,而樹則能抓住鬆軟的土壤,使土壤不易流失,樹冠層也能夠阻擋與是強度,就這些角度看,梯田真的是個相當不錯的水土保持方式;但是為什麼至今仍有抗議的聲浪呢?我想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一整個梯田出現的方式。可以知道,森林的水土保持程度一定比梯田好,所以如果把森林砍掉之後再建出來的梯田相對的水土保持比較差,但如果是在沒長什麼東西的裸岩裸土上開發出來的梯田,相形較佳,所以民眾會去懷疑梯田的水土保持性來自於相對比較下的差異性。再來,可能就是價值觀的問題,人造即是對自然的一種破壞,想想在山坡上蓋房子、種田,無疑是在破壞,有田的地方就有人,有人就會有房子,就過去台灣的建設方式,能擋就擋,能砍就砍,這樣層層推下來所給人的印象,當然不好。將梯田建在土石崩塌或是土石流帶,可以解決相對性的問題,但價值觀仍需要和大眾做推廣以及讓民眾有程度上的了解,才能夠達到效果。
梯田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是一大問題,相較於上述的水土保持,生態的維護比水土保持來的煩瑣,我們在梯田種上不屬於這裡的東西,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就高山茶園,有一個現成的例子:曾高彬先生(九十五年神農獎得主),發現被浮塵子(葉蟬)啃咬受損的荒廢茶樹的茶葉,能泡出泛著花蜜香的茶(蜜香茶)。採用生物防治,以性費洛蒙防治茶捲葉蛾,並自製微生物有機液肥,建立田間安全用藥管理制度。(註六) 茶樹與葉蟬本來沒有關係,一但接觸之後當然會有激烈的抗爭,但物種與物種之間適應有其獨到的方式,一個理想的梯田環境,依然能使一些生物願意去接受,進而成為另一種新的生態環境,但這單單只考慮到茶園,其它呢?自1995年起,環境教育媒體計畫記錄了一項長達10年的生態系統功能修復計畫。這項計畫成功地轉化中國中 北部黃土高原的一部份。這套方法不但是重要的全球解決方案,也顯示了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包括生物多樣性、土壤穩定性、自然肥力、水文調節、碳截存等,是人類文明以及生態系統存亡的關鍵(註七)。這就是我提出得解套方案 - 生態系統功能修復計畫,雖然沒有向這篇報導一樣相當宏遠,但藉由這樣的方式我可以聯想到,如果利用當地的樹種來種植,便不會去影響到這地方的生態環境,甚至能夠幫助當地生態的復原,將開發土石流時產生的生態破壞降到最低,這樣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所以,只要我們不要使用化學成分的肥料或是化學除蟲劑,便可讓梯田與鄰近的生態共存。
梯田防洪構思
所以,梯田這樣子的自然建設除了拿來種田種茶之外,還可以拿來防洪,似乎是個相當良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減低土石流發生時對於土石的強大衝力,另外一方面,也能夠給予生物一個新的生存環境,也相當的美觀,這樣好康的東西當然要做有效的利用,在上幾段有提過,能夠達到兼顧以上幾點的梯田必須要相當優良,所以事必不能在以利益為主要路線,而要以防洪的角度來處理梯田,可以的話我希望能由政府來主導整個計劃,針對台灣容易發生土石流的幾條路線做設計,目的在於減低讓土石越滾越大的土石量,以及提供緩衝,降低土石的沖刷速度,便可以有降低整個土石流的威力,台灣山高,河川本身的流速驚人,加上可能的豪雨,累積的水量也可以介由梯田的保水性,減低整個水量的匯集速度,讓整個河川能負荷因為大雨造成的水量,藉由這樣的方式就可以減低河水暴漲的問題,可說是一舉數得。
梯田在設計上必須要注意到樹種的搭配,以及分流性,可以有效的達到破壞土石流所需的因素,降低發生機率,原則上,會在整條土石流發生的路線設置防洪梯田,可能會匯流的河川做分析之後做適當的分流,而梯田累積的水量也以分流的方式引流到排水設施,整個設施的完成,需要數年的時間,但在階段性的工程結束便可以立即的看到成果,當然,這在事前都要做非常完整的研究…,這部份也可以創造不少工作機會吧!
梯田提供立即的阻擋,同時也提供了新的空間供人使用,在所有防治土石流的工程結束之後,剩下的空間就是屬於經濟作物的,種植茶樹、水稻、水果啊,都可以,就我的想法而言,建設好的梯田就如同二重疏洪道,平常沒事就是公園或農地,有事時就成了防洪梯田,此外,梯田的防洪性也會隨著數量的增加而有提升的效果,例如在下游建梯田,土石流來時便會成了防洪梯田,但若在中游加建梯田,自上游來的土石流在這裡時已經被梯田的分流設施給帶離,本身梯田的建設也相當穩固,土壤侵蝕可以減到最低,所以在比較接近平緩的中下游累積的量就不會那麼大,便不會影響到下游的梯田,而若在上頭建梯田,甚至能夠將發生土石流的根源給防制住,使整條河流不會再發生土石流,因為梯田可以將土石流產生的幾個因素給制止住,達到制洪的根本,所以,梯田有其效能累加性。
結語
台灣由於高山狹長,河流沖蝕速度快,以及一堆地理條件因素,使的這個寶島擁有美麗的風貌,由於人口成長快速,加上近年糧食的缺乏,迫使人們必須拓張生存的版圖,沿海、平原、丘陵到山丘,一步一步,一次一次,逼退原來存在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有些瀕臨絕種,有些甚至銷聲匿跡,所以,維護大自然這課題,要如何能夠做到與自然共存,或是說,要如何回到自然環境,將是台灣未來的一大考驗,所以,站在現實的角度來看,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資源便成了一大重點,梯田防洪建設,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滿足所需的要求,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我的報告就到此結束了,謝謝觀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5/35/md1n.html 閱讀資料-別懷疑 台灣正處在生態危機倒數時刻
http://www.fordecotaiwan.com.tw/ 第八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前言
看完了網址的資料,我覺得生態的維護相當的重要,在此也要感謝這企業家能提供這樣的機會,想了想過去我在登山社的生活,讓我最注意到的就是在山上有如台階般的梯田。梯田,可以說是壯觀的人造景觀之一,早在史前時代,人們便利用這樣切入山坡地產生平原的方式來耕作農作物,這樣的美景固然令人垂涎,但在我欣賞著壯麗的景色時,一方面也在思索,建造了梯田對於整個山坡地造成的影響,所以藉由這次的報告,一解對於梯田的一些疑問。
台灣的山區梯田就我所見分有兩種,一種是一條接著一條的茶葉梯田,而另一種則是可以像雲南元陽素有”通往天堂的階梯”的水稻梯田(資料一);兩種作物的共同因素都是人們要從這作物中獲取利益、生活所需的食糧而種植,這兩種梯田的區分大致可粗略的分成下表:
海拔 含水量
茶園梯田 高 低
水稻梯田 低 高
對於這兩類梯田,我會先提出的問題,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梯田的水土保持性,這問題一直困擾我有一段時間,梯田到底是破壞或增加水土保持性?台灣在山坡地的利用上,將山地分成宜農牧地、宜林地、加強保育地(註一),凡是在宜林地或加強保育地的山坡地上,從事農、漁、牧業的墾殖、經營或使用,都屬於超限利用。其他濫建、濫葬及開挖整地等開發使用,是違規行為,雖然不屬於「山坡地超限利用」的範疇,但是仍應依水土保持法及相關法規處罰(引一)。從這個角度來看,梯田等在山上的建設都極有可能是超限利用,因為梯田在建造的過程需要清除森林、整平山地,固然降低了水土保持的效果;但是,假設我是在一片寸草不生的地方建設梯田呢?
一想到寸草不生的地方,若是在台灣,我一定會想到泥流,也就是土石流,因為新聞報導的關係,土石流是一種水與泥砂、土石充分混和而成之流動體,外型與一般常見之混凝土砂漿極為相似,因此又被喻成「天然預拌混凝土」。土石流大多發生於山區野溪中,沿溪谷奔瀉而下,由於不斷吞噬兩岸鬆動土石,再加上本身強大的衝擊力,將對溪流兩岸與下游居民造成重大災害。(引二)
近年發生了幾次的土石流,讓大家開始正視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是早期台灣肆無忌憚的開墾;造成現在的結果,這也是相關單位相當頭大的問題,首先我要先針對大多數會造成土石流以及土壤流失原因做了解,土石流形成必須要滿足一些基本條件,如下:
1.充足的水:一般情形累積雨量150mm以上或降雨強度40mm/hr以上。
2.足夠的堆積物:邊坡裸露、破碎、岩屑堆積等豐富而鬆散的土石。
3.有效的溪床坡度:一般情形發生區通常坡度 15°~30° (輸送區通常坡度10°~20°,堆積區通常坡度 2°~10°) (引三)
台灣屬於地震帶,山高狹長,本身就比較脆弱,所以只要經過像豪雨、颱風的加持下,溪流的沖刷自然是不言而喻,加上過去台灣對於缺乏水土保持的概念,過量的開發山坡地,使得原有的森林植披成了磚瓦,減少了樹冠層抵擋強大豪雨,和根部抓住土壤的能力,這些條件加一加,台灣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土石流製造機”。
就一般而言,能滿足上述的條件,就很容易發生土石流;那如果我能夠讓這些形成的因素消失呢?如果我能夠讓這些因素排除,是不是就可以不讓土石流發生呢?想想這三個因素,坡度,如果我可以给與一個比較平坦的坡度呢?堆積物,我可以排除嗎?累積雨量150mm以上或降雨強度40mm/hr以上,我可以做干擾、排除嗎?以上種種的可能的累積,從腦中出現的影像就是 – 梯田。
梯田優勢
單就水稻梯田,可以列出下列對於水土保持上的助益:
1.蓄水機能:具有將雨水引進灌溉水路,不讓其立刻流失之蓄水功能。
2.調洪機能:梯田多座落於集水區上游,對於降低暴雨洪峰具有一定之功能。
3.防止土壤侵蝕機能:梯田一但棄耕乏人照料,將會逐漸毀損崩塌而引起土壤侵蝕。(引四)
而山地的梯田可以提供以下的優點:
1.改變山地坡度:增加保土、保水性,減少因為大量水沖刷而減少的土壤。
2.梯田壁設計傾斜:可以減少土壤因為修成水平時,在垂直面的脆弱部份,產生的落差能給予暴洪緩衝,降低沖刷強度。
3.排水設施:耕作區所挖的壕溝,利用等高差,有效的將水分流至其他地區。
4.樹冠層:樹冠曾能阻擋與是強度,減少豪大雨對土壤的沖刷。(引五)
產生的爭議與解套方案
綜合以上幾點,梯田將很陡的山坡削成階梯狀,而平坦的種植面能有如防波堤般的阻擋水分或泥沙的移動,而樹則能抓住鬆軟的土壤,使土壤不易流失,樹冠層也能夠阻擋與是強度,就這些角度看,梯田真的是個相當不錯的水土保持方式;但是為什麼至今仍有抗議的聲浪呢?我想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一整個梯田出現的方式。可以知道,森林的水土保持程度一定比梯田好,所以如果把森林砍掉之後再建出來的梯田相對的水土保持比較差,但如果是在沒長什麼東西的裸岩裸土上開發出來的梯田,相形較佳,所以民眾會去懷疑梯田的水土保持性來自於相對比較下的差異性。再來,可能就是價值觀的問題,人造即是對自然的一種破壞,想想在山坡上蓋房子、種田,無疑是在破壞,有田的地方就有人,有人就會有房子,就過去台灣的建設方式,能擋就擋,能砍就砍,這樣層層推下來所給人的印象,當然不好。將梯田建在土石崩塌或是土石流帶,可以解決相對性的問題,但價值觀仍需要和大眾做推廣以及讓民眾有程度上的了解,才能夠達到效果。
梯田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是一大問題,相較於上述的水土保持,生態的維護比水土保持來的煩瑣,我們在梯田種上不屬於這裡的東西,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就高山茶園,有一個現成的例子:曾高彬先生(九十五年神農獎得主),發現被浮塵子(葉蟬)啃咬受損的荒廢茶樹的茶葉,能泡出泛著花蜜香的茶(蜜香茶)。採用生物防治,以性費洛蒙防治茶捲葉蛾,並自製微生物有機液肥,建立田間安全用藥管理制度。(註六) 茶樹與葉蟬本來沒有關係,一但接觸之後當然會有激烈的抗爭,但物種與物種之間適應有其獨到的方式,一個理想的梯田環境,依然能使一些生物願意去接受,進而成為另一種新的生態環境,但這單單只考慮到茶園,其它呢?自1995年起,環境教育媒體計畫記錄了一項長達10年的生態系統功能修復計畫。這項計畫成功地轉化中國中 北部黃土高原的一部份。這套方法不但是重要的全球解決方案,也顯示了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包括生物多樣性、土壤穩定性、自然肥力、水文調節、碳截存等,是人類文明以及生態系統存亡的關鍵(註七)。這就是我提出得解套方案 - 生態系統功能修復計畫,雖然沒有向這篇報導一樣相當宏遠,但藉由這樣的方式我可以聯想到,如果利用當地的樹種來種植,便不會去影響到這地方的生態環境,甚至能夠幫助當地生態的復原,將開發土石流時產生的生態破壞降到最低,這樣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所以,只要我們不要使用化學成分的肥料或是化學除蟲劑,便可讓梯田與鄰近的生態共存。
梯田防洪構思
所以,梯田這樣子的自然建設除了拿來種田種茶之外,還可以拿來防洪,似乎是個相當良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減低土石流發生時對於土石的強大衝力,另外一方面,也能夠給予生物一個新的生存環境,也相當的美觀,這樣好康的東西當然要做有效的利用,在上幾段有提過,能夠達到兼顧以上幾點的梯田必須要相當優良,所以事必不能在以利益為主要路線,而要以防洪的角度來處理梯田,可以的話我希望能由政府來主導整個計劃,針對台灣容易發生土石流的幾條路線做設計,目的在於減低讓土石越滾越大的土石量,以及提供緩衝,降低土石的沖刷速度,便可以有降低整個土石流的威力,台灣山高,河川本身的流速驚人,加上可能的豪雨,累積的水量也可以介由梯田的保水性,減低整個水量的匯集速度,讓整個河川能負荷因為大雨造成的水量,藉由這樣的方式就可以減低河水暴漲的問題,可說是一舉數得。
梯田在設計上必須要注意到樹種的搭配,以及分流性,可以有效的達到破壞土石流所需的因素,降低發生機率,原則上,會在整條土石流發生的路線設置防洪梯田,可能會匯流的河川做分析之後做適當的分流,而梯田累積的水量也以分流的方式引流到排水設施,整個設施的完成,需要數年的時間,但在階段性的工程結束便可以立即的看到成果,當然,這在事前都要做非常完整的研究…,這部份也可以創造不少工作機會吧!
梯田提供立即的阻擋,同時也提供了新的空間供人使用,在所有防治土石流的工程結束之後,剩下的空間就是屬於經濟作物的,種植茶樹、水稻、水果啊,都可以,就我的想法而言,建設好的梯田就如同二重疏洪道,平常沒事就是公園或農地,有事時就成了防洪梯田,此外,梯田的防洪性也會隨著數量的增加而有提升的效果,例如在下游建梯田,土石流來時便會成了防洪梯田,但若在中游加建梯田,自上游來的土石流在這裡時已經被梯田的分流設施給帶離,本身梯田的建設也相當穩固,土壤侵蝕可以減到最低,所以在比較接近平緩的中下游累積的量就不會那麼大,便不會影響到下游的梯田,而若在上頭建梯田,甚至能夠將發生土石流的根源給防制住,使整條河流不會再發生土石流,因為梯田可以將土石流產生的幾個因素給制止住,達到制洪的根本,所以,梯田有其效能累加性。
結語
台灣由於高山狹長,河流沖蝕速度快,以及一堆地理條件因素,使的這個寶島擁有美麗的風貌,由於人口成長快速,加上近年糧食的缺乏,迫使人們必須拓張生存的版圖,沿海、平原、丘陵到山丘,一步一步,一次一次,逼退原來存在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有些瀕臨絕種,有些甚至銷聲匿跡,所以,維護大自然這課題,要如何能夠做到與自然共存,或是說,要如何回到自然環境,將是台灣未來的一大考驗,所以,站在現實的角度來看,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資源便成了一大重點,梯田防洪建設,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滿足所需的要求,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我的報告就到此結束了,謝謝觀賞。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鬼點子】梯田防洪建設
閱讀資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5/35/md1n.html
別懷疑 台灣正處在生態危機倒數時刻
http://www.fordecotaiwan.com.tw/
第八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前言
看完了網址的資料,我覺得生態的維護相當的重要,
在此也要感謝這企業家能提供這樣的機會,
想了想過去我在登山社的生活,讓我最注意到的就是在山上有如台階般的梯田。
梯田,可以說是壯觀的人造景觀之一,
早在史前時代,人們便利用這樣切入山坡地產生平原的方式來耕作農作物,
這樣的美景固然令人垂涎,但在我欣賞著壯麗的景色時,一方面也在思索,
建造了梯田對於整個山坡地造成的影響,所以藉由這次的報告,
順便一解我對於梯田的一些疑問。
台灣的山區梯田就我所見,大多種植茶葉;一方面在是符合茶葉種植時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能夠獲取大量的經濟效益,甚至我覺得種植茶葉可以讓梯田更有層次,
有著一定的欣賞價值,這樣特殊的景致,時常讓我忘記梯田是人為所致,
忽略了可能產生的問題,在經幾番思考後,我一直存在的疑問做了一些整理;
首當其衝的,就是梯田的水土保持性,
接著,就是梯田對於當地生態的影響,以及最後的人為因素。
探討土石流
水土保持對於目前的台灣可說是一大問題,
在早期台灣社會的開發並沒有花太多精力去注意這樣子的問題,
直到近年發生了幾次的土石流,造成民眾的性命及經濟上的損失,
才讓這不願面對得問題浮上台面;首先我要先針對大多數會造成土石流以及土壤流失原因做瞭解,
土石流形成必須要滿足一些基本條件:鬆軟的土質層,大量的水份滲入土質而形成流質,
以及坡度傾斜量,最後再加上一堆因素而造成的。
在這裡要澄清的一個點,有一個實驗在證實這樣事情,
在有種草的土壤以及沒有種植任何東西的土壤,
以強力水力做沖刷,實驗結果當然是有種草的土壤流失土壤的量較少,
現在要探討的,就是這實驗背後的問題,舉了另外一個實驗,在相同的狀況下,
以緩慢的水流沖洗,這樣的答案結果是什麼?答案還是種草的那邊流失較少…,
拿不是一樣嗎?那還討論什麼?其實要討論的是沒有任何東西的那一邊,
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流失的量比第一個實驗的流失量還要來的少很多,
所以這裡要了解的,其實是當雨降下時給土石帶來的衝擊,滴水穿石,
所以水流沖刷的力量是導致土石流失的元兇,種樹是為了什麼?
過去的我可能會回答說,啊~是因為樹根可以把土壤抓住,不讓土壤流失。
但現在要修正了,其實,種樹會減少土石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樹冠層,
樹冠層會以較漸層式的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從雲端降雨得強度,
使得整個沖刷的威力大幅降低,進而降低整個流失量。
梯田爭議
綜合以上幾點,現在來看看茶園梯田,
梯田將很陡的山坡削成階梯狀,
而平坦的種植面能有如防波堤般的阻擋水分或泥沙的移動,
而茶樹則能抓住鬆軟的土壤,使土壤不易流失,就這些角度看,
梯田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水土保持方式;但是為什麼至今仍有抗議的聲浪呢?
我想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一整個梯田出現的方式,
我們可以知道,森林的水土保持程度一定比梯田好,
所以如果把森林砍掉之後再建出來的梯田相對水土保持較差,
如果是在沒長什麼東西的裸岩裸土上開發出來的梯田,相形較佳,
所以第一點是水土保持能力的相對比較下的差異性。
再來,可能就是價值觀的問題,人造即是對自然的一種破壞,
想想在山坡上蓋房子,種田,無疑是在破壞,有田的地方就有人,
有人就會有房子,而就台灣建設的方式,能擋就擋,能砍就砍,
這樣層層推下來所給人的印象,所以就實用性質來說,
梯田不但是能夠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方式之一,
而且是能夠應付未來糧食危機以及人口密度一個不錯的方式。
梯田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相較於上述的水土保持,生態的維護比水土保持來的重要許多,
就茶園梯田來說,對原先居住在那裡的生物來說,是個不能侵犯,
而且還要被吃人夠夠,讓它享有這山坡的一切,
如同在自家附近的惡鄰居一樣,蠻橫無理,
所以,對於這些棲息在這裡的原住民來說,
這種不速之客一定要讓它消失在這山坡上;但仍有一些生物願意和茶樹一同分享這片自然環境,
記得在三立的節目中有看到一位茶農在談他的茶園,
由於他以生態學的角度來經營茶園,最後發現當茶葉在被一種蟲咬過之後,
沖泡出來的茶會有一種獨特的蜜香,因此聲名大噪,
最後頒發神農獎給這位先生。生物有生物適應的一種方式,我想,
一個理想的梯田環境,依然能使一些生物願意去接受,
進而成為另一種新的生態環境,所以,我們因為生態被破壞而去建立了梯田,
因為梯田的人造環境而使生態新生,因此我覺得,
生態問題決定在人們經營梯田的方式,而非梯田帶給生態環境困擾,
所以最後會回歸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人。
人為因素會扯到的東西很多,在前面一些段落都有些痕跡可以找尋,
貪圖方便,利潤的想法,使得梯田的品質不足,
造成的破壞,明顯的例子就是灑農藥;我覺得農藥就像是一把雙面刃,
它只能賺飽茶農的荷包,但同時破壞了人的健康以及生態的環境,
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應該就是這種情形吧!
品質不足的梯田對於台灣而言是個禍害;就好像在主人家裡耍大牌,
孰不可忍,這樣子的梯田容易破壞自然,
再來就是為了促進梯田觀光產業的附加物,車輛、公路、房屋、垃圾;
這些東西會傷害了當地的環境,不是不能有,而是要有限制,
配套的措施要做的好,才會做的長久,如同教育一樣,
會影響一個國家的質量,一蹴可幾的方式,
只會讓好幾千年累積的美好景色毀於一旦,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正是此意。
統整
所以我做了一些結論以及推測,
優質的梯田能夠有效的維護生態以及水土保持,
而優質的梯田則要看人們經營梯田的方式,梯田所帶來的附加物、如垃圾、車輛等,
需要有良好的配套措施,並且嚴格的控管,這是我對梯田的看法。
另外一方面,我認為只要能夠有效的阻擋降雨量的強度,
以及有效的分流水量,就可以破壞土石流得形成。
梯田防洪構思
所以,梯田這樣子的自然建設除了拿來種田種茶之外,
還可以拿來防洪似乎是個相當良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減低土石流發生時對於土石的強大衝力,
另外一方面,也能夠給予生物一個新的生存環境,也相當的美觀,
這樣好康的東西當然要做有效的利用,在上幾段有提過,
能夠達到兼顧以上幾點的梯田必須要相當優良,所以事必不能在以利益為主要路線,
而要以防洪的角度來處理梯田,可以的話我希望能由政府來主導整個計劃,
針對台灣容易發生土石流的幾條路線做設計,
目的在於減低讓土石越滾越大的土石量,以及提供緩衝,
降低土石的沖刷速度,便可以有降低整個土石流的威力,
台灣山高,河川本身的流速驚人,加上可能的豪雨,
累積的水量也可以介由梯田的保水性,減低整個水量的匯集速度,
讓整個河川能負荷因為大雨造成的水量,
藉由這樣的方式就可以減低河水暴漲的問題,可說是一舉數得。
梯田在設計上必須要注意到樹種的搭配,
以及分流性,可以有效的達到破壞土石流所需的因素,
降低發生機率,原則上,會在整條土石流發生的路線設置防洪梯田,
可能會匯流的河川做分析之後做適當的分流,
而梯田累積的水量也以分流的方式引流到排水設施,整個設施的完成,
需要數年的時間,但在階段性的工程結束便可以立即的看到成果,
當然,這在事前都要做非常完整的研究…,應該也可以創造不少工作機會吧。
結語
台灣由於高山狹長,河流沖蝕速度快,
以及一堆地理條件因素,使的這個寶島擁有美麗的風貌,
由於人口成長快速,加上近年糧食的缺乏,
迫使人們必須拓張生存的版圖,沿海、平原、丘陵到山丘,
一步一步,一次一次,逼退原來存在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
有些瀕臨絕種,有些甚至銷聲匿跡,所以,維護大自然這課題,
要如何能夠做到與自然共存,或是說,要如何回到自然環境,
將是台灣未來的一大考驗,所以,站在現實的角度來看,
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資源便成了一大重點,梯田防洪建設,
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滿足所需的要求,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我的報告就到此結束了,謝謝觀賞。
現在,來看看我的抽象設計畫吧XDDDDD

我畫梯田XDDD超酷得啦~,我在合歡山群峰看到的梯田很像這種,但規模沒有那麼廣

利用樹冠層高低不同,可以有效的將很大很強的雨滴,便成小小的毛毛雨

土石流,我現在要把你改造啦,今天你是主角XDDDD

河道分流,裡用引流的方式將土石流警界的河川做引流,降低水流量

整個完成之後就會很漂亮XD,我美工還要加強就是啦XDDDD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5/35/md1n.html
別懷疑 台灣正處在生態危機倒數時刻
http://www.fordecotaiwan.com.tw/
第八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前言
看完了網址的資料,我覺得生態的維護相當的重要,
在此也要感謝這企業家能提供這樣的機會,
想了想過去我在登山社的生活,讓我最注意到的就是在山上有如台階般的梯田。
梯田,可以說是壯觀的人造景觀之一,
早在史前時代,人們便利用這樣切入山坡地產生平原的方式來耕作農作物,
這樣的美景固然令人垂涎,但在我欣賞著壯麗的景色時,一方面也在思索,
建造了梯田對於整個山坡地造成的影響,所以藉由這次的報告,
順便一解我對於梯田的一些疑問。
台灣的山區梯田就我所見,大多種植茶葉;一方面在是符合茶葉種植時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能夠獲取大量的經濟效益,甚至我覺得種植茶葉可以讓梯田更有層次,
有著一定的欣賞價值,這樣特殊的景致,時常讓我忘記梯田是人為所致,
忽略了可能產生的問題,在經幾番思考後,我一直存在的疑問做了一些整理;
首當其衝的,就是梯田的水土保持性,
接著,就是梯田對於當地生態的影響,以及最後的人為因素。
探討土石流
水土保持對於目前的台灣可說是一大問題,
在早期台灣社會的開發並沒有花太多精力去注意這樣子的問題,
直到近年發生了幾次的土石流,造成民眾的性命及經濟上的損失,
才讓這不願面對得問題浮上台面;首先我要先針對大多數會造成土石流以及土壤流失原因做瞭解,
土石流形成必須要滿足一些基本條件:鬆軟的土質層,大量的水份滲入土質而形成流質,
以及坡度傾斜量,最後再加上一堆因素而造成的。
在這裡要澄清的一個點,有一個實驗在證實這樣事情,
在有種草的土壤以及沒有種植任何東西的土壤,
以強力水力做沖刷,實驗結果當然是有種草的土壤流失土壤的量較少,
現在要探討的,就是這實驗背後的問題,舉了另外一個實驗,在相同的狀況下,
以緩慢的水流沖洗,這樣的答案結果是什麼?答案還是種草的那邊流失較少…,
拿不是一樣嗎?那還討論什麼?其實要討論的是沒有任何東西的那一邊,
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流失的量比第一個實驗的流失量還要來的少很多,
所以這裡要了解的,其實是當雨降下時給土石帶來的衝擊,滴水穿石,
所以水流沖刷的力量是導致土石流失的元兇,種樹是為了什麼?
過去的我可能會回答說,啊~是因為樹根可以把土壤抓住,不讓土壤流失。
但現在要修正了,其實,種樹會減少土石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樹冠層,
樹冠層會以較漸層式的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從雲端降雨得強度,
使得整個沖刷的威力大幅降低,進而降低整個流失量。
梯田爭議
綜合以上幾點,現在來看看茶園梯田,
梯田將很陡的山坡削成階梯狀,
而平坦的種植面能有如防波堤般的阻擋水分或泥沙的移動,
而茶樹則能抓住鬆軟的土壤,使土壤不易流失,就這些角度看,
梯田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水土保持方式;但是為什麼至今仍有抗議的聲浪呢?
我想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一整個梯田出現的方式,
我們可以知道,森林的水土保持程度一定比梯田好,
所以如果把森林砍掉之後再建出來的梯田相對水土保持較差,
如果是在沒長什麼東西的裸岩裸土上開發出來的梯田,相形較佳,
所以第一點是水土保持能力的相對比較下的差異性。
再來,可能就是價值觀的問題,人造即是對自然的一種破壞,
想想在山坡上蓋房子,種田,無疑是在破壞,有田的地方就有人,
有人就會有房子,而就台灣建設的方式,能擋就擋,能砍就砍,
這樣層層推下來所給人的印象,所以就實用性質來說,
梯田不但是能夠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方式之一,
而且是能夠應付未來糧食危機以及人口密度一個不錯的方式。
梯田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相較於上述的水土保持,生態的維護比水土保持來的重要許多,
就茶園梯田來說,對原先居住在那裡的生物來說,是個不能侵犯,
而且還要被吃人夠夠,讓它享有這山坡的一切,
如同在自家附近的惡鄰居一樣,蠻橫無理,
所以,對於這些棲息在這裡的原住民來說,
這種不速之客一定要讓它消失在這山坡上;但仍有一些生物願意和茶樹一同分享這片自然環境,
記得在三立的節目中有看到一位茶農在談他的茶園,
由於他以生態學的角度來經營茶園,最後發現當茶葉在被一種蟲咬過之後,
沖泡出來的茶會有一種獨特的蜜香,因此聲名大噪,
最後頒發神農獎給這位先生。生物有生物適應的一種方式,我想,
一個理想的梯田環境,依然能使一些生物願意去接受,
進而成為另一種新的生態環境,所以,我們因為生態被破壞而去建立了梯田,
因為梯田的人造環境而使生態新生,因此我覺得,
生態問題決定在人們經營梯田的方式,而非梯田帶給生態環境困擾,
所以最後會回歸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人。
人為因素會扯到的東西很多,在前面一些段落都有些痕跡可以找尋,
貪圖方便,利潤的想法,使得梯田的品質不足,
造成的破壞,明顯的例子就是灑農藥;我覺得農藥就像是一把雙面刃,
它只能賺飽茶農的荷包,但同時破壞了人的健康以及生態的環境,
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應該就是這種情形吧!
品質不足的梯田對於台灣而言是個禍害;就好像在主人家裡耍大牌,
孰不可忍,這樣子的梯田容易破壞自然,
再來就是為了促進梯田觀光產業的附加物,車輛、公路、房屋、垃圾;
這些東西會傷害了當地的環境,不是不能有,而是要有限制,
配套的措施要做的好,才會做的長久,如同教育一樣,
會影響一個國家的質量,一蹴可幾的方式,
只會讓好幾千年累積的美好景色毀於一旦,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正是此意。
統整
所以我做了一些結論以及推測,
優質的梯田能夠有效的維護生態以及水土保持,
而優質的梯田則要看人們經營梯田的方式,梯田所帶來的附加物、如垃圾、車輛等,
需要有良好的配套措施,並且嚴格的控管,這是我對梯田的看法。
另外一方面,我認為只要能夠有效的阻擋降雨量的強度,
以及有效的分流水量,就可以破壞土石流得形成。
梯田防洪構思
所以,梯田這樣子的自然建設除了拿來種田種茶之外,
還可以拿來防洪似乎是個相當良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減低土石流發生時對於土石的強大衝力,
另外一方面,也能夠給予生物一個新的生存環境,也相當的美觀,
這樣好康的東西當然要做有效的利用,在上幾段有提過,
能夠達到兼顧以上幾點的梯田必須要相當優良,所以事必不能在以利益為主要路線,
而要以防洪的角度來處理梯田,可以的話我希望能由政府來主導整個計劃,
針對台灣容易發生土石流的幾條路線做設計,
目的在於減低讓土石越滾越大的土石量,以及提供緩衝,
降低土石的沖刷速度,便可以有降低整個土石流的威力,
台灣山高,河川本身的流速驚人,加上可能的豪雨,
累積的水量也可以介由梯田的保水性,減低整個水量的匯集速度,
讓整個河川能負荷因為大雨造成的水量,
藉由這樣的方式就可以減低河水暴漲的問題,可說是一舉數得。
梯田在設計上必須要注意到樹種的搭配,
以及分流性,可以有效的達到破壞土石流所需的因素,
降低發生機率,原則上,會在整條土石流發生的路線設置防洪梯田,
可能會匯流的河川做分析之後做適當的分流,
而梯田累積的水量也以分流的方式引流到排水設施,整個設施的完成,
需要數年的時間,但在階段性的工程結束便可以立即的看到成果,
當然,這在事前都要做非常完整的研究…,應該也可以創造不少工作機會吧。
結語
台灣由於高山狹長,河流沖蝕速度快,
以及一堆地理條件因素,使的這個寶島擁有美麗的風貌,
由於人口成長快速,加上近年糧食的缺乏,
迫使人們必須拓張生存的版圖,沿海、平原、丘陵到山丘,
一步一步,一次一次,逼退原來存在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
有些瀕臨絕種,有些甚至銷聲匿跡,所以,維護大自然這課題,
要如何能夠做到與自然共存,或是說,要如何回到自然環境,
將是台灣未來的一大考驗,所以,站在現實的角度來看,
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資源便成了一大重點,梯田防洪建設,
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滿足所需的要求,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我的報告就到此結束了,謝謝觀賞。
現在,來看看我的抽象設計畫吧XDDDDD

我畫梯田XDDD超酷得啦~,我在合歡山群峰看到的梯田很像這種,但規模沒有那麼廣

利用樹冠層高低不同,可以有效的將很大很強的雨滴,便成小小的毛毛雨

土石流,我現在要把你改造啦,今天你是主角XDDDD

河道分流,裡用引流的方式將土石流警界的河川做引流,降低水流量

整個完成之後就會很漂亮XD,我美工還要加強就是啦XDDDD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鬼點子】發光植物
引用
http://w3.loxa.com.tw/ga85011/web/002.htm
所以說,這次的想法來自於這點
我們要先研究整個發光的機制,將發光的週期利用基因將其修正到晚上發光,
取出這一段發光基因,利用基因轉植技術移到榕樹上,
最好的發光位置是葉緣,這是最完美哩
之後,可以有很多得想法,
但是我個人的想法就是,行道樹,
一般公路的中央行道樹都是黃金榕,
將基因轉植到黃金榕上,可以讓黃金榕在夜晚發光
亮度雖然沒有一般的路燈亮,嘿嘿
做個假設,如果微調發光的亮度的基因研發出來後
情況就不一樣摟,為什麼哩,
因為這樣我們在開燈的時候,會因為亮度過亮而使黃金榕的亮度失去效果
所以只要提高到一般路燈照射時仍可以看的見黃金榕在發光就可以了
這樣的發光黃金榕就相當完美了
接這就將這植物介紹給...交通部長
將發光黃金榕種在類似行道樹規模的路段、公園等道路及休閒設施
這樣在夜晚的時候,發光黃金榕就會像是路標一樣指引整個公路,
可以做到美化環境以及降低路燈的亮度,節約能源
另外種樹也可以增加綠化面積,處理溫室問題
可說是一舉數得啊!

會發光的樹葉啊~請賜給我光明的力量

利用這個,就可以讓公路變的很漂亮喔~^^

各位,只有台灣才能夠看的到的螢光公路,在深夜時大燈關上,看見遠方的道路閃說著微微的螢光,晚上開高速公路約會將是個不錯的享受XD
http://w3.loxa.com.tw/ga85011/web/002.htm
螢光蕈:
西元前三八二年時,亞理斯多德便發現有些植物會發出綠色的螢光,一直到了十九世紀,才獲得證實,原來是附生在樹上的真菌。在世界上,已經有記錄的發光真菌,共有九屬四十二種,只是台灣一直未針對發光植物進行研究。現今知道,至少有皮傘、叢傘絲牛肝菌、黃緣螢光小菇、螢光菌四種發光菇蕈,但植物學者研判,台灣地區會發光的真菌,可能不止四種,只是未進行有系統的分類調查與記錄,筆者就曾見過一種絕對寄生的發光真菌,未記載在任何文獻中,卻以菌絲的型態寄生於芒草中,只要割開芒草,便看到菌絲發出綠色螢光。可惜的是,筆者一直無法自芒草中分離出該真菌,更別提鑑定了。
螢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其屬名在希臘文中,意思是(綠色的燈),美錫尼(Mycena)是西元前十五世紀時相當繁華的古希臘城市,據說是在特洛依戰爭時,阿格麥穆隆王的宮殿裡也擺著這樣淡綠色的燈,發現這種真菌並將之命名的希臘學者,遙想著古代希臘宮殿裡的種種風情,將這美麗的真菌取了如此羅曼蒂克的名字。早期在北美洲的居民,稱呼這些發光的真菌為「jack-o-lantern」或是「foxfire」,意即「鬼火」或是「狐火」的意思;在日本則稱之為「夜光茸」,在八丈島的鳳凰木或是小笠原諸島的竹林中出現,在多雨的季節,小笠原當地甚至推出「green-pepe夜晚之旅」(green- pepe為當地稱呼夜光茸用語),專門為觀光客推出的旅遊行程,還頗受好評。
關於螢光蕈類的發光機制至今尚未被闡明,但是似乎與螢火蟲的發光機制有所差別。螢火蟲的發光機制是體內的螢光素(luciferin)、螢光酵素(luciferase)、ATP及氧的化學反應而發光,筆者曾就螢光小菇進行研究,其發光的時間似乎有日週期性,一般螢光小菇自「出菇」註一後約莫可存活3天,其間若白天將螢光小菇移進室內暗處,並不會發光,直至傍晚時分才發出淡淡的綠光,但若混亂其光週期性,即使白天在暗室內依舊會發光。螢光小菇發光時,只有蕈傘會發光,蕈柄及菌絲體並不會發光,參照國外文獻幾乎可以確定在菌絲產生核融合註二產孢時會發光。為何螢光蕈類要在夜晚發光至今尚無定論,一般推測為吸引特定昆蟲幫其散播孢子,但這推論有許多矛盾,測其發光波長,是與螢火蟲相近,如此說來牠的發光該與螢火蟲一樣具有警告作用囉?筆者倒是在野外觀察過螢光蕈不知被何種生物吃的一塌糊塗,如此說來,吸引生物以幫助傳播的說法又可以採信了!
所以說,這次的想法來自於這點
我們要先研究整個發光的機制,將發光的週期利用基因將其修正到晚上發光,
取出這一段發光基因,利用基因轉植技術移到榕樹上,
最好的發光位置是葉緣,這是最完美哩
之後,可以有很多得想法,
但是我個人的想法就是,行道樹,
一般公路的中央行道樹都是黃金榕,
將基因轉植到黃金榕上,可以讓黃金榕在夜晚發光
亮度雖然沒有一般的路燈亮,嘿嘿
做個假設,如果微調發光的亮度的基因研發出來後
情況就不一樣摟,為什麼哩,
因為這樣我們在開燈的時候,會因為亮度過亮而使黃金榕的亮度失去效果
所以只要提高到一般路燈照射時仍可以看的見黃金榕在發光就可以了
這樣的發光黃金榕就相當完美了
接這就將這植物介紹給...交通部長
將發光黃金榕種在類似行道樹規模的路段、公園等道路及休閒設施
這樣在夜晚的時候,發光黃金榕就會像是路標一樣指引整個公路,
可以做到美化環境以及降低路燈的亮度,節約能源
另外種樹也可以增加綠化面積,處理溫室問題
可說是一舉數得啊!

會發光的樹葉啊~請賜給我光明的力量

利用這個,就可以讓公路變的很漂亮喔~^^

各位,只有台灣才能夠看的到的螢光公路,在深夜時大燈關上,看見遠方的道路閃說著微微的螢光,晚上開高速公路約會將是個不錯的享受XD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鬼點子】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島移動
一般我們的高速公路分乘往北往南兩條路線
我跟我爸在那時討論如何疏散特殊節慶時的上百萬輛車潮
原先計畫是要將車牌位數是單數的以及雙數的作區分,這樣車輛可以在依瞬間少了一半
看似不錯,但問題來了,清明節怎麼辦?
這真的是無法避免的情形下
我們想到了這樣的方式
應該有機會要跟馬總統說一下
變成愛台13建設之一
連在想處理這檔事的我跟我爸都覺得這點子實在是棒到一個極致
首先
要先修改道路的分隔線,變成可以移動的水泥磚或是移動花盆等
將中央的道路用水泥以及柏油填平
接著,利用中央移動的方式,增加單一節日或是春假的返鄉車潮路線
中央移動磚可以專門開發一台車子來操作
打個比方,中秋節要吃團圓飯,返南車潮湧現
在前一天就派遣移磚車將整個中央分隔線往返北的道路移動
原先南北各四線道的國道三號,變成了兩線返北、六線返南的車道
這是不是就可以在瞬間提升了整個國道的用途呢?
以下有圖片說明

可以移動的分隔島,放在高速公路的中間,能夠被移磚機所移動

這是移動磚頭的機器,一次可以移動兩塊,移動兩塊需要用到兩隻手臂,所以從另外一側觀察,看起來很像蜘蛛,車子的另外一邊則是加重器,利用沒有用到的爪子做增加重量的地方

移動之後,假日的高速公路就變成了六線道啦XDDDD
我跟我爸在那時討論如何疏散特殊節慶時的上百萬輛車潮
原先計畫是要將車牌位數是單數的以及雙數的作區分,這樣車輛可以在依瞬間少了一半
看似不錯,但問題來了,清明節怎麼辦?
這真的是無法避免的情形下
我們想到了這樣的方式
應該有機會要跟馬總統說一下
變成愛台13建設之一
連在想處理這檔事的我跟我爸都覺得這點子實在是棒到一個極致
首先
要先修改道路的分隔線,變成可以移動的水泥磚或是移動花盆等
將中央的道路用水泥以及柏油填平
接著,利用中央移動的方式,增加單一節日或是春假的返鄉車潮路線
中央移動磚可以專門開發一台車子來操作
打個比方,中秋節要吃團圓飯,返南車潮湧現
在前一天就派遣移磚車將整個中央分隔線往返北的道路移動
原先南北各四線道的國道三號,變成了兩線返北、六線返南的車道
這是不是就可以在瞬間提升了整個國道的用途呢?
以下有圖片說明

可以移動的分隔島,放在高速公路的中間,能夠被移磚機所移動

這是移動磚頭的機器,一次可以移動兩塊,移動兩塊需要用到兩隻手臂,所以從另外一側觀察,看起來很像蜘蛛,車子的另外一邊則是加重器,利用沒有用到的爪子做增加重量的地方

移動之後,假日的高速公路就變成了六線道啦XDDDD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鬼點子】聚能系統
在地球上
利用耐熱透明細管裡住入太陽能的矽晶體,並且插入導電材質,
形成所謂的太陽能充電細絲,藉由上半部的細絲鋪設在牆面以及光
容易照射的地方,製成類似我們常見的太陽能板
但在太陽能板的製程,必須使用類似小耳朵的雷達偵測器的外貌
在太陽能板的下方裝上導熱版以及利用熱能來發電的機械
一個鄉鎮發射鏡面衛星(10~15顆)
大小約在一般十九吋的映像管螢幕大小
在上面有兩面弧形的玻璃以及折射透鏡
利用太陽能電池充能
這些鏡面衛星負責捕捉太陽直射下來的光源以及熱能
利用鏡面的折射將光源拉到各家的小耳朵
就是聚能作用
以下是圖片解釋

耐熱透明細管裡住入太陽能的矽晶體,可以接收光能以及熱能
儲存在一旁的聚電器

鏡面衛星-將最接近太陽的衛星,利用鏡面傳遞到有裝小耳朵的住家,由於衛星與地球同步轉動,所以光能的傳送是一陣一陣的,
在夜間使用小耳朵接收,會讓人感覺像是在下光雨
利用耐熱透明細管裡住入太陽能的矽晶體,並且插入導電材質,
形成所謂的太陽能充電細絲,藉由上半部的細絲鋪設在牆面以及光
容易照射的地方,製成類似我們常見的太陽能板
但在太陽能板的製程,必須使用類似小耳朵的雷達偵測器的外貌
在太陽能板的下方裝上導熱版以及利用熱能來發電的機械
一個鄉鎮發射鏡面衛星(10~15顆)
大小約在一般十九吋的映像管螢幕大小
在上面有兩面弧形的玻璃以及折射透鏡
利用太陽能電池充能
這些鏡面衛星負責捕捉太陽直射下來的光源以及熱能
利用鏡面的折射將光源拉到各家的小耳朵
就是聚能作用
以下是圖片解釋

耐熱透明細管裡住入太陽能的矽晶體,可以接收光能以及熱能
儲存在一旁的聚電器

鏡面衛星-將最接近太陽的衛星,利用鏡面傳遞到有裝小耳朵的住家,由於衛星與地球同步轉動,所以光能的傳送是一陣一陣的,
在夜間使用小耳朵接收,會讓人感覺像是在下光雨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鬼點子】全民運動計畫
起因:開刀後的老媽體力衰落,靈機一動的鬼點子
* * *
適用範圍:體育、管理、大傳、醫學、復健、心理
* * *
應付對象:
1.平常不常運動的老人
2.開刀手術需要復健的人
3.心理低落不喜歡往外跑的人
4.知道要運動卻不運動的人
5.知道運動可是撥不出時間的人
6.喜歡運動可是找不到伴的人
7.懶的動的人
8.想瘦的人
* * *
企劃:
我以為,上述的人需要有專業的人員配同下才會運動,所以我們可以成立一間公司,
這家公司分三個部門,
1.特別針對須復健的人員設計復健姿勢、運動計畫,以及有經驗的學生所設置的醫療復健部
2.針對愛運動可是找不到人,或是沒人催就不動的人所成立的陪伴部
3.負責公司內部營運,以及通知該運動的人運動的公關營運部
* * *
初期企劃
先針對老人以及大型手術的病患開始,由公司派人員與該家庭做溝通,了解受服務者的情形,
受服務者交由公司規劃運動計畫,利用運動計畫來增強老人、病患的體能,具強身及提升壽命的作用。
中期企劃
針對不喜歡流汗的青年以及上班族,安排運動計畫,並由公關部門掌握情形,
隨時與受服務者做緊密的追蹤。
後期企劃
與政府成立有關部門,改善校園體育設備,以及灌輸運動觀念,已達全民運動之目的
* * *
適用範圍:體育、管理、大傳、醫學、復健、心理
* * *
應付對象:
1.平常不常運動的老人
2.開刀手術需要復健的人
3.心理低落不喜歡往外跑的人
4.知道要運動卻不運動的人
5.知道運動可是撥不出時間的人
6.喜歡運動可是找不到伴的人
7.懶的動的人
8.想瘦的人
* * *
企劃:
我以為,上述的人需要有專業的人員配同下才會運動,所以我們可以成立一間公司,
這家公司分三個部門,
1.特別針對須復健的人員設計復健姿勢、運動計畫,以及有經驗的學生所設置的醫療復健部
2.針對愛運動可是找不到人,或是沒人催就不動的人所成立的陪伴部
3.負責公司內部營運,以及通知該運動的人運動的公關營運部
* * *
初期企劃
先針對老人以及大型手術的病患開始,由公司派人員與該家庭做溝通,了解受服務者的情形,
受服務者交由公司規劃運動計畫,利用運動計畫來增強老人、病患的體能,具強身及提升壽命的作用。
中期企劃
針對不喜歡流汗的青年以及上班族,安排運動計畫,並由公關部門掌握情形,
隨時與受服務者做緊密的追蹤。
後期企劃
與政府成立有關部門,改善校園體育設備,以及灌輸運動觀念,已達全民運動之目的
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鬼點子】看電腦玩家的靈感
今天看了電腦玩家雜誌,
現在的單機遊戲已經快要從這類的雜誌消失了,
我想也是,
網路遊戲比較好玩,
網路遊戲會有幾種分類,
族群、對比的種族、光明跟黑暗的力量、職業等等,
我好像看到神泣有種光明跟黑暗,共四種職業的分類方式,
於是我就靈光一閃...,
我把性別做分類,
男、女、中性...假設喔~
之後在男男國中以類似大多數的遊戲一樣進行任務,
女女國、人妖國也一樣...,
沒有等級的問題,
但是每完成一件事就會有能力經驗點數,
這點很像模擬市民,
各國能夠有所謂的競爭意識,
可以組織各個集會社團、成立集團等等等的方式,
來擴張在該國的影響值,
也可以和女女國的人聯誼等等= =
各國可以藉由抗議...、很多很多手段來爭取自己的權益,
最後可以在這城市中取得某某部長的職位...
原則上就是利用現在MSN聊天的性質,
移植到遊戲平台上,
利用遊戲平台,
來完成在現實社會中沒有辦法達成的事情,
例如薪水上揚,石油危機下降...等方式,
參加的人,能夠利用這樣子的平台,
將自己的政見發表出來,
環境而言,我希望能夠以現實社會的數據作平台背景,
世界亂糟糟,少數幾人想的辦法,
絕對比起上億人想的辦法來的有限,
我們提供平台,在這些現有的問題下,
讓民眾提供自己的想法,
遊戲比起論壇容易得到較好的宣傳效果,
利用這點,讓大家有機會展露一下頭腳。
不知道這樣的遊戲好不好玩 = =
現在的單機遊戲已經快要從這類的雜誌消失了,
我想也是,
網路遊戲比較好玩,
網路遊戲會有幾種分類,
族群、對比的種族、光明跟黑暗的力量、職業等等,
我好像看到神泣有種光明跟黑暗,共四種職業的分類方式,
於是我就靈光一閃...,
我把性別做分類,
男、女、中性...假設喔~
之後在男男國中以類似大多數的遊戲一樣進行任務,
女女國、人妖國也一樣...,
沒有等級的問題,
但是每完成一件事就會有能力經驗點數,
這點很像模擬市民,
各國能夠有所謂的競爭意識,
可以組織各個集會社團、成立集團等等等的方式,
來擴張在該國的影響值,
也可以和女女國的人聯誼等等= =
各國可以藉由抗議...、很多很多手段來爭取自己的權益,
最後可以在這城市中取得某某部長的職位...
原則上就是利用現在MSN聊天的性質,
移植到遊戲平台上,
利用遊戲平台,
來完成在現實社會中沒有辦法達成的事情,
例如薪水上揚,石油危機下降...等方式,
參加的人,能夠利用這樣子的平台,
將自己的政見發表出來,
環境而言,我希望能夠以現實社會的數據作平台背景,
世界亂糟糟,少數幾人想的辦法,
絕對比起上億人想的辦法來的有限,
我們提供平台,在這些現有的問題下,
讓民眾提供自己的想法,
遊戲比起論壇容易得到較好的宣傳效果,
利用這點,讓大家有機會展露一下頭腳。
不知道這樣的遊戲好不好玩 =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