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閒聊】社群商店
昨天被麥當勞一位陌生人攔下,接著用孤立戰術把我跟其他人支開,
開始跟我分享他們的網路平台。
要我花三千元加入他們成為會員。
結束後我跟我朋友分享這件事情可能沒有那麼清楚,
這裡我在分享一下他們在做什麼事情,對這事情有興趣的可以再跟我聯繫。
各位最近會在FB上面被莫生的朋友拉進一個詭異的社團,
然後上面放很多拍賣的東西,這網頁平台就是給人這樣的空間幹這件事情。
分析一下這平台所存在的價值。
1.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拍賣網頁,奇摩、露天餔拉餔拉的平台,
他們給人一個平台去賣東西,但是你要讓你的店面比較容易被看到就需要廣告,
廣告要廣告費用,至於透過這平台賣東西要抽多少佣金給這平台我不清楚。
但在用這樣的產品時,你會花很多時間在找東西,
再來就是他溝通的平台比較少。(其實我覺得也不差...他們說很爛再說三小東西)
2.第二個就是FB上面誕生的社團商店,
我剛剛才刪掉一個,現在又冒出兩個這種東西,
從社群上面卡油錢是趨勢,但鄉民的力量恐怖,
細看這種社團,會注意到很多罵人的聲音,
這是要在這樣的社群平台卡油的問題。
這個平台就是將這兩個元素做合併,
他集合了很多想要自己創業的店面、或者是自己本身就是實體店鋪,
總之,他們集合了這些店家,
大體就像是你將你路上看見的店鋪、小吃、旅館等等全都搬上了這個平台,
這概念就很像當年FB發起的動機,現在套用到這上面了。
在這個網路平台上面架設自己的虛擬店面來廣告是不用錢的,
但是它會要求你賣出的產品要抽權利金,
這權利金會讓透過這平台購物的朋友可以打折,
同時可以累積自己的紅利與幾種獎金計算方式。
消費的朋友只要持有該平台接觸的店面或是像我在麥當勞遇到的人,
就可以買到一張卡片,那張卡片只要一秀出,就可以享有特約店面的各種優惠,
概念像國民旅遊卡。
而這平台就這樣累積了很多喜歡透過網路購物,又喜歡省錢賺紅利,
又是許多小產品的創業家的集中地,他們透過推文來推銷產品,
產品討論越熱絡,東西就會越被人家看見,
甚至是透過推薦產品來讓你認識的人來買東西,
從這裡就會發現這模式很像是在FB上面叫賣雜貨店一樣,
對~~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這平台上你會看見很多人在賣東西,
而非分享心情或什麼玩意兒,成了一個社群商店。
另外這樣的平台也透過了權利金發展了一套類似直銷產業的獎金制度,
他們把這權利金拆成許多部分,而拉攏的角度從要你買商品或是賣商品變成人,
我推薦我的好友買卡片,然後那位好友可以去特約商店消費,
該商店的權利金會有一部分到你的口袋,
也就是說,你的好友消費,你可以賺錢的意思。
但不像直銷商一樣,你只能購買他們的產品,
也就是說,哪天麥當勞、中油成為了這平台的特約商,
各位以後用卡片去消費,不但自己可以打折,給你卡片的朋友也能賺錢,
而你的朋友只需繼續推銷其他人用卡片即可。(當然這可能性很低。)
這部分的獎金屬於被動金額,雖然對方一直說和直銷商不同,
但體制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你發給大家的卡片越多,你的被動獎金就會越來越多,
但是,如果你要幹這檔事情,你就必須要付一筆近三千元的費用來開啟這功能,
開啟功能後就如同直銷商一樣,你可以經營你的下線,
但這經營方式有些不同,首先是拉你進來的團隊會幫你繼續組織你下面的人,
這部分屬於團隊合作,你就算不用管,
繳了錢也會因為時間而慢慢增加,所以這裡會有一筆累計的獎金,
但這筆獎金必須要由你自己額外再開啟另外一條屬於你自己的推銷而來,
你可以去拉攏商家老闆加入組織、或是推薦親朋好友用卡片來特約店面消費、
抑或是遊說使用免費平台架設店面的朋友一同加入敗家行列,
方法就跟直銷商一樣多,從這裡你可以累積另外一筆獎金,
這筆獎金與團隊幫你累積的獎金相加/20(假設),就是你每天可以獲得的被動獲利。
上面這些感覺還不錯,我本來就預期這樣的產品會誕生,
FB社群的誕生造就了第三世界的人口,
但如何透過這樣的人口來獲利一直是每個搞網路產業絞盡腦筋在思索的東西,
而這產品提供了一個解答,它讓一般實體店面的商家免費成為虛擬店面,
讓花很多錢架設的死網頁有機會透過這平台推銷給其他人,
可說是目前我知道最棒的解決方案之一。
但以下我要提供幾個後續問題,像這過程有沒有像直銷商一樣有設一個門檻,
比方說本月績效要多少才能持續領被動獎金之類的,我並沒探清楚。
而另外在面談中有一人透露需繳交額外費用的部分在我提出時他們也突然都封口不提,
這比直銷商還不乾脆,
光知道這件事情的細節就夠恐怖了,何況是不知道的情況?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我目前想到很多鑽漏洞的方式,在直銷商上面的反應是很反感的,
像是為了賺紅利來要求下線吃貨這種問題,雖說公司禁止這樣的行為,
但還是偶有傳聞,而這問題雖然在這平台有搞出一個雙軌制來應付,
可是獎金換算上仍舊是1+1大於3的不平等概念,也就是說,
這事情人少沒有,但當你下面的成員很多的時候,這樣的平衡會被打破,
經營很久的直銷商仍尚未解決的問題,
會不會因為導入這樣的社群概念後有所變化,我認為是比較需要三思的部分。
秉著同為想創業的心情,雖然看那兩位的感覺已經有點唬人樣,
但還是給了他們希望,想在這裡謝謝他們找到了在社群網路撈錢的方法。
另外想說,直銷商其實蠻辛苦的,但他們其實也是做社群間的聯繫,
幹的事情就跟我們FB每天在分享文章一樣,好歸好,
但就被一些老鼠屎給搞爛一個公司的文化,想想滿不值的。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雜記】2013/2/19
這天,
慣例看一看股市,下幾張單子,
然後繼續修著網頁的稿子。
雖然在一陣子前覺得自己很蠢,花自己的錢來完成大家的一個夢。
連能不能維持這件事情算盤都要重複打好多次,
但到頭來還是得到一個不知道、可能的答案。
不曉得自己這個夢到底是夢還是影子。
但我還是很蠢的幹下去了,這段時間反覆的暫停,思考,重新再來,
東西修的破爛我也都認了,但從未當他是隨時可以拋棄、隨便就可以了結的事情。
慢慢的我清楚了,這是我韌性與任性的展現。
在這段時間我受到一些故事的薰陶,或者在有意無意間看了某些觸動我這方面心思的文章,
我慢慢了解到有些事情真到需要有人帶領才會好辦事情。
像是我很想接觸的Dreamweaver,網站上可以搜尋到很多相關的資訊,
但我對他卻是越來越遠,這事情的代價就是需要花很多錢請人完成自己的夢想,
或者是一直使用始終不滿意的blogger版面,
另外一個則是要歸功我一位朋友,
他在我這段忙碌的時間讓我重新認識攝影,
我惡補很多過去懶都懶得的理的名詞,
重新認識在鏡頭下呈現的東西,
還有那些大師的作品為什麼會這麼好看的原因。
我的心思慢慢從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或者這是一件需要很長時間完成的事情,
變成了只要我再多花點心思,就可以變成這樣的事情。
這點太關鍵了,在我過去接觸的事情中,
很多都是用概念性的方法來去探索東西,
比方來說學英文、玩攝影、打電腦、還有我爸常跟我念的創業經。
學英文是件很古怪的藝術,打從我認是英文單字開始,
陸陸續續接觸到很多書本雜誌,告訴你英文應該怎麼念比較好?
但就會有人只花短短幾個月就能達到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我知道這事情有蹊翹,但願意聽我發牢騷的人不多,
講到學英文,很多大概就像玩股票的人,隨便都有兩三篇股票經可以炫耀。
我希望輕鬆些學英文,在這年代像是禁忌。
玩攝影也是如此,我大體上會自己探索出跟文章上面要求裡類似的東西,
但我不碰這些名詞,今天你跟我講景深、焦距什麼的,
我可能還要想一下才能給你答案,對我來說探索是種樂趣,
而非想要呈現出什麼特等好的照片,這道出了我一個很大的問題。
凡事都在摸索,進步速度太慢。
玩遊戲也是,我玩SCII也很久了,但我現在也只掛在黃金中上而以,
我懶的演練步驟,對這種分秒必爭的遊戲,要很久才能體會到精華所在,
但我玩的很開心,如果我認真玩,每天我都可以發現一些新東西可以分享,
雖然那些東西在其他比較有鑽研的玩家眼裡,那是常識。
創業就不說了,我覺得累積到現在,最根本的問題在這件事情上。
我跟我父親聊天,常常會搞不懂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經過扭曲變形後,成了我這副德性,
最近他常掛在耳邊的是經驗、實作、勤奮,
講經驗,我也思索很久,硬要掰,我也可以寫兩三篇五千字左右的經驗經。
但我很清楚,我沒有貫徹這兩個字的精隨,
一直到我最近看完甄環傳後,才了解到這箇中奧義。
我不清楚各位看甄環的角度如何,我講我的部分,
我認為甄環跟我一樣很被動的悲情人物,
被人欺負了幾次,才學會怎麼擋,到最後學會了怎麼反擊,
如何處變不驚,不動聲色。
這是經驗。我看過許多老闆也都是如此,對他們而言,
事情的準則隨時會被調動,他們訂定規則。
同時又掌握了一個簡單、容易又能保護自己的方法,
導致這樣的改變比過去的方法更好,更具前瞻性。
經驗來自嘗試下的結果與反覆的驗證而來。
所以,傳承經驗要很有方法。
當然,學生的領悟也要有門道,我自己認為我的門道不佳。
抑或者我領悟到的東西比父親那裏傳承的要來的複雜,或者是取得其他因素。
我做的總會跟我父親有所不同,一直到我那位攝影朋友的的指導,
我才有覺得自己其實並不差的想法。
但要我修正過去我的思維,其實有點困難了,
甚至我有些本加厲,我更愛作無謂的嘗試,
更愛用想看看這有什麼意義的角度來接觸東西。
我認識的經驗需要從環境而來,
就很像過去打仗一樣,課堂上天花亂墜的兵法,
不如去前線打敗仗逃回家,
碰到了,我們解決他,處理他,不拐彎抹角,不找理由,
是我認為學經驗的真方法,但我們在前面繳學費的量會比較多,
可真正從一個平凡人起來,可能比你聽許多演講要來的實際。
所以在這裡我又遇上了我第二個大問題。演講聽太多,胡亂吸收方法。
我在華星曾經評過谷微拜師學唱歌,
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狀況,要知道,每個老師能活下來,或是能發一兩張很傳神的專輯,
那都是有兩把刷子,這現象要複製沒有那麼容易,不然台灣的唱片業將會是世界之最。
我是照單全收的那一位,曾和谷微一樣犯過相同的問題,
而且尚未完全改正。
在我覺得,不好也是種經驗,好也是種經驗,
我希望盡量保持這樣的彈性空間,讓我能更了解人性,
更知道怎麼體會不同人的心情。
這時候就會有一堆人跟我說我再做傻事,我是白癡,腦殘智障。
經驗要學當然要學好的經驗,白癡才學不好的經驗。
我也清楚,我這關過了前途可能無量,但我還是繼續幹這種蠢事。
原因比較有認真再接觸政治、金融這種常會跌破人眼鏡的體系,
能在螢幕上講兩句話的,應該都有兩把刷子吧,
但不是每個人都說真話,混、摸魚,但還是有錢賺的方法坦白說有吸引到我。
回到我對經驗的定義:
經驗會讓事情的準則隨時會被調動,重新訂定規則,
同時又掌握了一個簡單、容易又能保護自己的方法,(突然覺得這定義很傳神吧!)
愚笨的人保護自己的經驗就是拿刀、用拳頭反擊,不小心自己吃了官司。
而聰明的人保護自己的經驗就是閃、然後打煙霧彈,最後還讓遊說的開心的成為陪葬品。
這跟我學不好經驗有什麼關係?有。這是一種蠢蛋的直覺。
但這考驗到對於理解的程度了,我對理解這件事情抱持的態度就跟學經驗一樣蠢。
或是說我沒有找到屬於我自己的理解辦法。
這是我現在最欠缺的東西。
講了那麼多,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在說廢話,
或者有人覺得我蠢,知道自己缺什麼還不去找答案。
是,我承認我找答案的動機和力量已經少很多了,
這也牽涉到我曾接觸過的另一件事情上面。
一個人個性真的跟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我不知道從哪聽來的,但我什麼都吸收,也什麼都在驗證,
但我有種感覺,
秉著我高中教官曾而提面命卻不知其為何的四字:知行合一。
將會是我參透這道理的關鍵。
我離自己戰勝心裡的魔不遠以。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